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

1.RESP协议简介

Redis是一个CS架构的软件,通信一般分两步(不包括pipeline和PubSub)

  • 客户端(client)向服务端(server)发送一条命令
  • 服务端解析并执行命令,返回响应结果给客户端

客户端发送命令的格式、服务端响应结果的格式必须有一个规范,这个规范就是通信协议

在Redis中采用的是RESP(Redis Serialization Protocol)协议:

  • Redis 1.2版本引入了RESP协议
  • Redis 2.0版本中成为与Redis服务端通信的标准,称为RESP2
  • Redis 6.0版本中,从RESP2升级到了RESP3协议,增加了更多数据类型并且支持6.0的新特性–客户端缓存

在RESP中,通过首字节的字符来区分不同数据类型,常用的数据类型包括5种

  • 单行字符串:首字节是 ‘+’ ,后面跟上单行字符串,以CRLF( “\r\n” )结尾。例如返回”OK”: “+OK\r\n”
  • 错误(Errors):首字节是 ‘-’ ,与单行字符串格式一样,只是字符串是异常信息,例如:”-Error message\r\n”
  • 数值:首字节是 ‘:’ ,后面跟上数字格式的字符串,以CRLF结尾。例如:”:10\r\n”
  • 多行字符串:首字节是 ‘$’ ,表示二进制安全的字符串,最大支持512MB:
    • 如果大小为0,则代表空字符串:”$0\r\n\r\n”
    • 如果大小为-1,则代表不存在:”$-1\r\n”
  • 数组:首字节是 ‘*’,后面跟上数组元素个数,再跟上元素,元素数据类型不限:
图片[1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
2. Redis通信协议-基于Socket自定义Redis的客户端

Redis支持TCP通信,因此我们可以使用Socket来模拟客户端,与Redis服务端建立连接:

public class RedisClient {

    private static Socket socket;
    private static PrintWriter writer;
    private static BufferedReader reader;

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        try {
            establishConnection("localhost", 6379);

            // 3.发出请求


            sendRequest("set", "name", "zbbmeta");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sendRequest("get", "name");

        } catch (IOException e) {
            e.printStackTrace();
        } finally {
            closeResources();
        }
    }

    private static void establishConnection(String host, int port) throws IOException {
        socket = new Socket(host, port);
        writer = new PrintWriter(new OutputStreamWriter(socket.getOutputStream(), StandardCharsets.UTF_8));
        reader = new BufferedReader(new InputStreamReader(socket.getInputStream(), StandardCharsets.UTF_8));
    }

   


    private static void sendRequest(String... args) {
        writer.println("*" + args.length);
        for (String arg : args) {
            writer.println("$" + arg.getBytes(StandardCharsets.UTF_8).length);
            writer.println(arg);
        }
        writer.flush();
    }

    private static void closeResources() {
        try {
            if (reader != null) reader.close();
            if (writer != null) writer.close();
            if (socket != null) socket.close();
        } catch (IOException e) {
            e.printStackTrace();
        }
    }
}
图片[2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
3. Redis内存回收-过期key处理

Redis之所以性能强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内存存储。然而单节点的Redis其内存大小不宜过大,会影响持久化或主从同步性能。可以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来设置Redis的最大内存

图片[3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
当内存使用达到上限时,就无法存储更多数据了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Redis提供了一些策略实现内存回收

3.1. 内存过期策略

在学习Redis缓存的时候我们说过,可以通过expire命令给Redis的key设置TTL(存活时间):

图片[4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
可以发现,当key的TTL到期以后,再次访问name返回的是nil,说明这个key已经不存在了,对应的内存也得到释放。从而起到内存回收的目的。

Redis本身是一个典型的key-value内存存储数据库,因此所有的key、value都保存在之前学习过的Dict结构中。不过在其database结构体中,有两个Dict:一个用来记录key-value;另一个用来记录key-TTL。

图片[5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图片[6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
思考:Redis是如何知道一个key是否过期呢?

  • 利用两个Dict分别记录key-value对及key-ttl对

思考:是不是TTL到期就立即删除了呢?

3.2. 惰性删除

惰性删除: 并不是在TTL到期后就立刻删除,而是在访问一个key的时候,检查该key的存活时间,如果已经过期才执行删除。

图片[7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
3.3. 周期删除

周期删除:通过一个定时任务,周期性的抽样部分过期的key,然后执行删除。

3.3.1. 执行周期有两种**:

  • SLOW模式: Redis服务初始化函数initServer()中设置定时任务,按照server.hz的频率来执行过期key清理
  • FAST模式:Redis的每个事件循环前会调用beforeSleep()函数,执行过期key清理

SLOW模式规则:

  • 执行频率受server.hz影响,默认为10,即每秒执行10次,每个执行周期100ms。
  • 执行清理耗时不超过一次执行周期的25%.默认slow模式耗时不超过25ms
  • 逐个遍历db,逐个遍历db中的bucket,抽取20个key判断是否过期
  • 如果没达到时间上限(25ms)并且过期key比例大于10%,再进行一次抽样,否则结束

FAST模式规则 *(过期key比例小于10%不执行 ):

  • 执行频率受beforeSleep()调用频率影响,但两次FAST模式间隔不低于2ms
  • 执行清理耗时不超过1ms
  • 逐个遍历db,逐个遍历db中的bucket,抽取20个key判断是否过期 如果没达到时间上限(1ms)并且过期key比例大于10%,再进行一次抽样,否则结束

小总结:

RedisKey的TTL记录方式:

在RedisDB中通过一个Dict记录每个Key的TTL时间

过期key的删除策略:

惰性清理:每次查找key时判断是否过期,如果过期则删除

定期清理:定期抽样部分key,判断是否过期,如果过期则删除。 定期清理的两种模式:

SLOW模式执行频率默认为10,每次不超过25ms

FAST模式执行频率不固定,但两次间隔不低于2ms,每次耗时不超过1ms

4 Redis内存回收-内存淘汰策略

内存淘汰:就是当Redis内存使用达到设置的上限时,主动挑选部分key删除以释放更多内存的流程。Redis会在处理客户端命令的方法processCommand()中尝试做内存淘汰:

图片[8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
淘汰策略:Redis支持8种不同策略来选择要删除的key:

  • noeviction: 不淘汰任何key,但是内存满时不允许写入新数据,默认就是这种策略。
  • volatile-ttl: 对设置了TTL的key,比较key的剩余TTL值,TTL越小越先被淘汰
  • allkeys-random:对全体key ,随机进行淘汰。也就是直接从db->dict中随机挑选
  • volatile-random:对设置了TTL的key ,随机进行淘汰。也就是从db->expires中随机挑选。
  • allkeys-lru: 对全体key,基于LRU算法进行淘汰
  • volatile-lru: 对设置了TTL的key,基于LRU算法进行淘汰
  • allkeys-lfu: 对全体key,基于LFU算法进行淘汰
  • volatile-lfu: 对设置了TTL的key,基于LFI算法进行淘汰 比较容易混淆的有两个:
    • LRU(Least Recently Used),最少最近使用。用当前时间减去最后一次访问时间,这个值越大则淘汰优先级越高。
    • LFU(Least Frequently Used),最少频率使用。会统计每个key的访问频率,值越小淘汰优先级越高。

Redis的数据都会被封装为RedisObject结构:

图片[9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
LFU的访问次数之所以叫做逻辑访问次数,是因为并不是每次key被访问都计数,而是通过运算:

  • 生成0~1之间的随机数R
  • 计算 (旧次数 * lfu_log_factor + 1),记录为P
  • 如果 R < P ,则计数器 + 1,且最大不超过255
  • 访问次数会随时间衰减,距离上一次访问时间每隔 lfu_decay_time 分钟,计数器 -1

最后用一副图来描述当前的这个流程吧

图片[10]-Redis:通信协议、内存回收与淘汰策略-不念博客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13赞赏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光临不念博客,留下您的想法和建议,祝您有愉快的一天~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

    暂无评论内容